|
![]() |
【委员专访】孙思波:尽快研究解决压载水引起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
||
时间:2018-01-10 作者: | ||
“据统计,每年约有120亿吨的压载水被船舶带到世界各地,每天有超过7000个物种被船舶压载水转移至新地区。因此,船舶压载水作为外来物种迁移载体,已被全球环境基金(GEF) 列为当今海洋的四大危害之一。”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青岛橡胶谷集团董事长孙思波耐心地向青岛新闻网记者解释“压载水”的危害。
据了解,为了保障船舶空载或部分装载航行时的安全性,船舶需加装压载水。随着运输船舶船型的增大、船速的提高、船舶航次密度的增加,加速了压载水的交换量及频次。
而这种压载水,可引起排放水域严重的生态、经济和人类健康问题。压载水携带的海洋外来生物,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一旦形成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渔业生产、威胁人类健康,造成经济、环境、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灾害性后果;压载水携带的微藻—赤潮微藻在本地成灾后,影响渔业生产。全世界5000多种海洋浮游微藻中有近300种能形成赤潮,其中近100多种能产生毒素。
据孙思波介绍,旨在有效控制和防止船舶压载水排放引起国家间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传播的IMO《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下称《压载水公约》)已于2017年9月8日正式生效,我国作为IMO A类理事国,有责任和义务履行该公约的相关要求,对在我国水域的外籍船舶实施对等检查,维护我国各相关行业利益。
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在新一代压载水处理系统研发、压载水快速检测能力与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港口本地生物调查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力合作予以提高。
为此,孙思波在提案中提议,在国家尚未立法前,尽快组织探讨地方性立法,出台关于船舶压舱水的暂行管理规定和关于船舶压舱水携带有害水生生物和病原体的突发应急预案;海事、环保、工信、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海洋等部门加强合作,密切配合,构建完整的监管体系,推动建立信息与数据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对港口提供压载水接收和处理设施;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推广压载水检测及处置设备;开展港口本地生物调查;构建生态损害与修复赔偿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保险等各环节配套建设,通过立法落实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保障沿海水域生态环境。
总之,孙思波希望能引起市政府、海事、环保、工信、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海洋等部门高度重视,着手研究积极应对挑战,先行一步,切实维护好海洋环境,保护我省这一海洋大省的海运合法利益和海运秩序。
记者:刘倩倩 王爽 孙志文 刘龙 徐雅琳 |
||